24節氣輕蔬食

By vg_ad, 27 十二月, 2020

討論區

24 節氣輕蔬食  春季篇
【立春】大地回暖陽氣發,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的食物。
【雨水】萬物生長好時機,多吃綠色食物,有益肝氣升發。
【驚蟄】冬眠而起醒脾胃,多吃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
【春分】維持人體陰陽平衡狀態,避免寒性食物損傷脾胃。
【清明】春天肝氣最旺盛之時,養生首重疏肝與調暢情志。
【穀雨】雨量漸多濕氣加重,養生的重點是袪濕邪護脾胃。

24 節氣輕蔬食  夏季篇
【立夏】天氣漸熱,肝氣轉弱心氣增,飲食宜清淡補水分。
【小滿】濕熱氣候易讓人不安,清熱利濕的食物可解煩悶。
【芒種】暑濕困脾更要當心粽子,清熱祛濕食材開胃消脹。
【夏至】天熱食慾差,護心冷食不可多,補充水分為優先。
【小暑】避免太陽過度曝曬,養生宜開胃、除濕、助消化。
【大暑】高溫高濕大地像蒸籠,降火排濕食材改善苦夏症。

24 節氣輕蔬食  秋季篇
【立秋】陽氣漸收,養生重保養及收藏,飲食宜滋陰潤肺。
【處暑】暑熱終結轉秋燥,預防秋老虎首重滋陰清熱潤燥。
【白露】日夜溫差大,勿貪涼。宜滋補養陰,轉骨好時機。
【秋分】日夜相等,人體也宜用溫潤的食材達到陰陽平衡。
【寒露】夜間氣溫降低,調養著重滋陰潤燥及增強免疫力。
【霜降】北方露水凝為霜,養生應藏精氣,宜平補忌暴食。

24 節氣輕蔬食  冬季篇
【立冬】寒邪易入侵,補冬補嘴空,適合滋補或食療養生。
【小雪】天氣轉寒應減少精氣神消耗,除淨燥熱準備過冬。
【大雪】提高人體免疫和抗寒力,季節蔬菜有益冬天食補。
【冬至】陽氣弱陰氣盛,調養體質好時機,適合補腎強心。
【小寒】寒氣最盛,心腎陽氣易不足,宜熱食以滋補身體。
【大寒】天寒宜早睡晚起,保暖固腎養心,避免過度進補。

立春 (國曆2月3日~5日)
百草回芽、東風解凍、萬物復甦
立春是24 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所謂「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代表一年的開始啟於立春,意味著大地開始回暖,萬物生機蓬勃。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立春時節大地回暖,水氣豐沛,正是適合春耕的時刻,正是中南部一期水稻開始插秧的好時節。
農民更會依據立春的天氣來預測未來一年農作物的收成,「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意即立春當日若是晴天,便是一整年豐收的好兆頭。由此可見立春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
《黃帝內經》中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指春天氣候轉暖和,天地間陽氣升發,萬物生長之際。中醫認為「春應在肝」,此時養生應著重在「肝氣升發舒暢得宜」為要務。春季養生,首重養肝,而青色入肝經。春天飲食宜多吃綠色食物,例如花椰菜、芹菜、菠菜等。此外,配合當季食材如杏鮑菇、花生等具辛溫甘潤之特性,可滋補陽氣、養肝及顧脾胃。整體而言,立春飲食宜清淡,少吃過於辛辣的食物,以及油炸、燒烤的食物。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花椰菜:味甘性平。生食易脹氣。易腹瀉、腹脹、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建議宜烹煮後溫熱食用。
菇類:屬於高普林的食物,尿酸高或痛風患者建議須限制或分量使用。
花生:炒熟性溫,補益脾胃氣。但花生易受潮氧化變質,產生黃麴毒素而有致癌的風險,建議食用當季盛產新鮮花生。

雨水(國曆2月18日~20日)
獺祭魚、鴻鴈來、草木萌動
雨水是24 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仍在初春尚未回溫,但雨水時節會帶來充沛的雨水,農夫開始播種,常可見大地上綠色幼苗隨風搖曳著,是萬物生長的好時機。俗諺云「雨水連綿是豐年,農夫不用力耕田」,因為稻苗最需要雨水來灌溉,若雨水當日能下雨,代表今年農作物收成必定大豐收。
中醫認為,肝屬木,與春相應,此時養肝事半功倍。而五色中青色入肝經,春天飲食上宜多吃綠色食物,能有益肝氣,升發舒泄得宜,例如福山萵苣、油菜花等。此外雨水時節也帶來了濕氣,容易讓人覺得慵懶、全身肌肉沉重無力,多吃深綠色的蔬菜有益暢通肝經,幫助陽氣輸布。而豆製品如豆腐、豆乾等能補益肝氣、養肝護脾胃。整體而言,雨水節氣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在季節交替的此時節將脾胃顧好,會使一整年的生活元氣滿滿。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福山萵苣:性涼,味甘微苦,生食易腹瀉、腹脹、脾胃虛者不宜多食,建議烹煮時可加薑片去除寒氣後食用。
油菜花:性涼,味甘。含鉀量高,建議血鉀高或限鉀飲食的民眾,可汆燙後再食用,以減少鉀的攝取。
豆類製品( 如豆腐、豆乾等):食用過量豆類製品較易脹氣。脾胃虛者不宜多食。

驚蟄(國曆3月5日~7日)
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驚蟄」是24 節氣中第三個節氣,「驚蟄」是指春天來到,春雷初響,萬物萌生,蟄伏的動物因雷響而恢復生機。人體也與自然界相同,於「驚蟄」時,人體肝陽之氣漸升,養生應順應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精氣神如春日一樣生機蓬勃。
飲食上,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該順應肝的特性,助益脾胃之氣,令五臟和平。此時宜多吃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如:紅蘿蔔、萵苣、豆腐、蜂蜜、銀耳、芝麻、糯米、山藥、蓮子等,並且少吃燥烈辛辣和動物脂肪類食物。
紅蘿蔔味甘、性平(生食偏涼),《本草綱目》提到紅蘿蔔特質為:「下氣補中,和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有益無損」。另外此時節常可吃到的萵苣,它味屬甘苦、性質微寒,《隨息居飲食譜》提到萵苣:「利便,消食」。而在飲食中常可見的豆腐味甘、性涼,《隨息居飲食譜》提到豆腐特質為「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意指豆腐味甘入脾土,能補中焦和胃氣,助益脾氣;消食、寬腸則暢通腑氣,幫助排便順暢,是春季幫助腸胃的適宜飲食。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紅蘿蔔:味甘、性平。生者偏涼,脾胃虛寒者不宜生食。
萵苣:味苦甘、性涼。建議虛寒、脾胃虛弱及產婦吃時加生薑。萵苣富含草酸,與鈣易結合成草鈣酸,腎結石及泌尿系統患者少食。
豆腐:性偏寒。胃寒者、易腹瀉、腹脹與脾虛者不宜多食,建議宜烹煮後溫熱食用。

春分( 國曆3月20日~22日)
元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春分」的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平分。因此在保健養生應注意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必須著重於養肝,避免辛辣與油炸、燒烤等易上火的刺激性食物,保持飲食清淡,避免火氣過旺而傷肝。
春天肝氣旺盛的同時,五行屬木的肝有時會抑制五行屬土的脾胃,因此養肝之外,還要顧胃氣,以防肝木剋脾土!例如烹飪食物加入少許薑、醋等調味料以平衡食物的屬性,避免寒性食物有損脾胃。
春天盛產的時令蔬菜,如香菜、春筍、黃豆芽、菠菜等均有生發開展的性質。「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大,氣溫不定,容易生病,風寒感冒者可食用香菜,具有辛溫香竄的性質,內通心脾,外達四肢,有溫中健胃作用,寒性體質者適當吃香菜,有助緩解輕微著涼的症狀。
「春筍」接受了春天太陽的照射,有一種生發之氣,酌量食用能夠鼓舞肝膽,但仍以熱食為宜。而同樣具有生長發育能量的「黃豆芽」,排名延年益壽食物的前幾名,味甘、性涼,《本草綱目》提到:「唯此芽類白美獨異,食後清心養身,具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之功」。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久食,會耗氣、損精神,氣虛者少食。風熱感冒者、狐臭、口臭、胃潰瘍、瘡瘍患者不宜食用。
春荀:味甘,性寒,因此兒童、年老體弱者、消化不良者不要食用。含較多難溶性草酸鈣,建議尿道結石、腎結石及膽結石患者不宜多食。
黃豆芽:膳食纖維較粗,不易消化,且性質偏寒。脾胃虛寒者,不宜久食。

清明(國曆4月4日~6日)
天清地明、氣清景明、身清心明
在春分後十五日,迎來了第五個節氣:清明。這時氣候逐漸轉暖,草木萌發,杏桃開花,景象清爽明朗。在春分之後,體內的陰氣逐漸微弱,而肝氣隨著春天來到而愈發旺盛,並於清明時節達到最高峰。如果肝氣過於旺盛,容易對脾胃產生干擾,使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變差,也可能出現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等問題。
這個時節養生重點在於如何柔肝疏肝,調暢情志,可選擇當季產的菠菜當成養生食材。在《本草綱目.菜部》記載:「菠菜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根尤良。」,除了有活血補血的功能外,還有保護眼睛以及延緩細胞老化的功用。
而「木瓜」具有平肝和胃,含豐富的酵素,可促進消化,所含的β- 胡蘿蔔素、維生素C 和E,具有抗氧化力,可減少人體細胞受到自由基的傷害。
在清明前後盛產的桑椹,在《本草經疏》說明:「桑椹者,桑之精華所結也,甘寒益血而除熱,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桑椹含鐵和維生素C 的量多,且能促進胃腸蠕動。由於桑椹果實不易保存,可選擇製成果醬,或做個桑椹餅乾,隨時都能嘗到酸酸甜甜的好滋味!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波菜:含有草酸,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食用前可以先在熱水燙一下去掉草酸。腎炎、腎結石患者忌吃,脾虛便溏者不宜多食。
木瓜:含有微量番木瓜鹼,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孕婦與過敏體質者不宜食用。
桑椹:味甘,性寒。腸胃功能較差、容易腹瀉的民眾不宜多食。

穀雨(國曆4月19日~21日)
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在清明之後,迎來第六個節氣:穀雨。此時各地雨量開始增多,氣候也變得潮濕起來。作為春末節氣,此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冷天氣結束,大地氣溫回升速度加快,此時氣溫及雨水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故稱為「穀雨」。
從穀雨開始,氣候普遍多潮濕,如果居住環境及飲食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受濕邪。濕邪最易損傷脾胃而使人體出現脾濕的症狀,例如消化能力或者胃口變差,身體沉重,容易腹瀉等。因此,穀雨時節養生的重點是袪濕邪,保護脾胃。
知道北方有穀雨食香椿的習俗嗎?所謂「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後椿芽如木質」,在穀雨是吃椿芽最好的時機。鮮椿芽含有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試試看搭配養胃生津的大白菜,能幫助春末恢復腸胃的功能。若遇上連日的潮濕氣候,容易讓人全身沉重,感覺疲倦沒胃口,這時候來一碗薏仁茯苓糙米粥,相信能夠幫助恢復消化功能,降低身體的沉重感。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鮮椿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化濕止瀉,還有健胃理氣的功效。富含鉀離子,多食易腹瀉。孕婦、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薏仁:味甘,性微寒。具補脾利水功能,但過量薏仁易引起子宮收縮,建議孕婦、痛風患者不宜過食。
佛手瓜:味甘,性涼。腸胃虛弱者,不宜過食。

立夏(國曆5月5日~7日)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
立夏是進入夏天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夏」是大的意思,表示夏季正式開始。「立夏」就是代表著春天時播種的作物長大了,早植稻穀已將進入抽穗期。國曆五、六月正值冷暖鋒交接期,當冷暖鋒面在台灣上空交接並滯留時,陰雨綿綿的天氣可長達一個月,正好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所以稱為梅雨季節。
立夏起天氣逐漸炎熱,萬物繁茂,五行中夏季屬火,與心氣相通,此時天地之氣相交,白天開始變長,生活規律應和陽氣變化一致,早睡早起,保持心境平和,安閒自在最養生。當天氣開始變熱,會容易出汗,而「汗為心之液」,汗水流太多時並非促進代謝,反而容易疲倦,因此要特別注意補充水份及體溫調節。
春天過去,進入夏季,中醫的觀點認為:此時肝氣漸弱心氣增加,飲食應選擇清淡、易消化、富含纖維及適當補充水分的食物,例如蓮藕、彩椒、九層塔。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蓮藕:性甘涼,補而性涼,能退體內之熱,為夏季消暑聖品。生食能生津解煩渴,熟食補虛,養心生血,開胃舒鬱。藕粉容易消化吸收,是產後病後虛勞的妙方。
九層塔:葉子具芳香理氣的作用,能調中焦脾胃消食積,消水、行血。民間取九層塔的粗莖及根部作為轉骨方的引藥,具有通經活血的功能,而血虛的人或是月經期間應慎用。
彩椒:富含維生素、茄紅素和胡蘿蔔素,水分多口感清爽,有助於增加食欲。彩椒是最常發現有農藥殘留的食物之一,食用前要清洗乾淨。

小滿(國曆5月20日~22日)
作物飽滿、憧憬殷實
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是「小滿」。大陸北方前一年種植的「冬小麥」麥苗受到融化雪水灌溉,慢慢的結穗、飽滿,「小滿」即象徵著稻穀行將結實之意。
此時,台灣中南部地區水稻已屆抽穗末期,進入乳熟,黃熟期。同時也是梅雨季節,如果這時候雨水太少,暗示著很有可能會有乾旱發生,俗話說:「小滿不下,乾斷塘壩。」小滿後天氣轉變,氣候炎熱,雨水繁多,人體則容易因為濕熱交雜而煩躁不安,也容易有皮膚疾患或癢疹復發。因此這個時節的飲食要以清爽清淡為主,可常吃清熱利濕的食物,例如紅豆、冬瓜、大黃瓜。以上這類食物,脾胃較弱的人要適量食用,或在烹調時加些薑黃或薑絲減弱寒性。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紅豆:性味甘平,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紅豆是鹼性的豆類,可以中和身體的酸鹼質,活化心臟功能,具溫補作用。急性腸胃炎、口內炎不適合食用。
冬瓜:味甘淡,具有利水、化咳、止喘、消水等作用,是夏季清熱消暑的好食材。其含納低,對於腎功能差、高血壓患者是很理想的蔬菜。
大黃瓜:又名胡瓜,具有清熱、利水、淨化血液及消腫的作用。胃食道逆流、慢性支氣管炎或生理期前後建議適量食用。

芒種(國曆6月5日~7日)
銀雨預兆豐收、有芒作物成熟
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是「芒種」。芒種到了,可以看到南臺灣的一期稻作,結出了帶著細芒的榖穗,提醒著梅雨季的結束,午後雷陣雨的來臨,以及漸漸炎熱起來的天氣。
然而「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接連著梅雨季的這個節氣,除了降雨較多帶來的潮濕,隨之而來的還有逐漸上升的氣溫。古人將我們的脾胃比喻為長養萬物的土地,健康的脾胃能正常地調節暑濕對人體的影響,能將多餘的水分和熱代謝出人體。若身體的調節力不足,濕熱的天氣常使人們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也容易出現濕疹、搔癢、足癬等皮膚病症。
因此飲食上便需要十分的留意,例如端午節的粽子是糯米製的食品,對脾胃的負擔較大,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不宜過量食用。而當季所產,口感清爽的小黃瓜、扁蒲等具有清熱祛濕效果,適合在午餐適度的攝取,讓我們的脾胃與濕熱氣候達到一個和諧的平衡。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扁蒲:性涼味甘淡,功效為清熱、利水、通淋。扁蒲水分多,熱量低,可利尿改善水腫。因其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鳳梨:具有補脾胃,固元氣的功能。而其中所含的「鳳梨酵素」,更有助消化、抗凝血、去腥的功能。食用前抹些鹽在果肉上,能減少咬舌感。鳳梨不適合空腹食用;此外因糖分較高,肥胖及血糖較高者須留意。
小黃瓜:氣味甘寒,含水量高,具有清熱利水解暑的功效。含有具生物活性的黃瓜,還可以促進代謝,外敷於皮膚有潤膚除皺的功能。胃寒者多服,易腹瀉。

夏至(國曆6月20日~22日)
晝長夜短、驕陽如火
夏季的第四個節氣是「夏至」。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農人們正忙著一期作物的採收,以及二期早植作物的播種。正如俗諺所說的:「夏至早晚鋸」、「夏至,種籽齊去」。
此時的降雨型態,正是「西北雨,落不過田岸」急驟的區域性降雨,也在炎熱的夏日中帶來了一絲涼意。夏至雖然不像小暑、大暑這兩個節氣那麼炎熱,但仍容易使人感到慵懶,或是食慾不振。這時候依循著古代傳統,在夏至時節裡吃個清爽的麵食,是不錯的選擇。
中醫理論認為,汗液會帶走人體的「氣」與「津液」,因此容易有倦怠、煩悶、煩躁等症狀出現。適度的休息,及足夠的水分補充,顯得十分的重要。飲水的部分要特別注意,避免冰涼的飲料或一次大量的飲用,才不至於讓原本高溫運作的身體,因為驟降的溫度而當機。至於餐桌上的開胃推薦名單,例如當令的絲瓜、蓮子、紫菜都是此一時節的最佳選擇。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絲瓜:甘涼而富含水分,具有清熱化痰、止咳通絡的功效。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要留意,吃太多可致滑腸腹瀉。
蓮子:味甘、澀,性平,具有養心益腎、補脾止瀉的功效。但若是腸胃痞脹、大便乾燥者不宜多服。
紫菜:性味甘,鹹而寒,具有清熱除煩的功用。紫菜含高碘,常用治療或預防甲狀腺腫大。紫菜偏寒,多食容易造成脹氣腹痛,脾胃虛者需多加留意。

小暑(國曆7月6日~8日)
溫風至、蟋蟀居宇、鷹始鷙
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是「小暑」。古代曆書說:「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小暑」。因此,「小暑」養生的原則就是避免過度曝曬在高溫環境中,並多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食材選擇以清爽涼口、能利濕清熱的瓜類蔬果為主,例如絲瓜、黃瓜、瓠瓜、冬瓜等,其中更以苦瓜效果最佳。
另外在小暑時節,因為蒸發作用旺盛,常有午後雷陣雨,形成既濕又熱的氣候,老祖先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說,其原因在於表面看似乾燥的枯木,裡頭卻蘊含著水濕瘴氣。在飲食上同樣也要避免因為天熱貪涼而過度嗜冰飲冷,阻礙身體內的陽氣運作,使濕氣積聚在體內。若濕氣太重,身體會感覺又悶又熱,婦女甚至會有白帶的困擾,此時在料理中加些辛溫的佐料,可以微微發汗幫助水分代謝,舉例來說:四季豆、高麗菜、空心菜搭配辣椒、蔥花、薑絲、蒜末、豆豉等,都能開胃、除濕、助消化。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四季豆:含有皂甙和血球凝集素等成分,不可生吃,以免刺激腸胃道,造成嘔吐、腹瀉、溶血性貧血等不適反應。
苦瓜:其味苦,性寒涼,能降肝火、祛熱邪、開胃氣、厚脾胃。常有心煩易怒、有便祕、口氣重困擾者最宜。
芒果:是溫熱食物,吃多易「上火」,或積聚在腸胃產生「濕氣」,造成腸胃不適、身體困重、皮膚過敏或瘙癢症狀,建議酌量食用。

大暑(國曆7月22 日~24日)
俯人間、少清風、多炎熱
夏季的第六個節氣是「大暑」。大暑延續著小暑高溫高濕的午後雷陣雨型態,古人描述大暑時節的景象為:「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水土穢氣雜合,濕熱蒸騰,大地猶如一個巨大的蒸籠。有句俗話說「小暑大暑無君子」,即是表達這種悶熱天氣讓人覺得濕濕熱熱黏黏地,只好不顧禮節的敞衣捲袖。
這種天氣最容易犯的疾病就是「苦夏症」,其症狀為胃口不佳、身體困倦、精神不振,伴有低熱等。此時最適合能降火氣、排濕氣的食材、例如綠豆、蘆筍、瓠瓜、西瓜、冬瓜等。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綠豆:性甘涼,能解暑、止渴、利尿,古代名醫扁鵲有個名方「三豆飲」,用來治療癰瘡斑疹,綠豆就是其中主要成分。
蘆筍:味苦甘,性寒涼,能清熱生津,且熱量低、蛋白質含量豐富,其所含的天門冬醯胺酸,具有消除疲勞、降壓、利尿的效果。
西瓜:性涼利水,能清暑熱,是最天然利尿劑。傳統中藥方劑中也有將西瓜皮的白色部分入藥,能清熱消炎,生津止渴。西瓜屬涼性食物,吃多易腹脹,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

立秋(國曆8月7日~9日)
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民間諺語提到 : 「立秋十日遍地黃。」表示立秋時期,是農作物逐漸成熟的時候,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氣候也由熱開始轉涼,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也會隨著節令呈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不論是生活起居、飲食運動、精神情志皆以保養及收藏為主。
秋天宜收不宜散,酸味可以收斂肺氣,辛味則發散瀉肺,所以蔥、薑等辛味食材盡量少吃,可適當多攝取一些酸味蔬果。此外,秋季主燥,容易傷津液,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曰:「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糯米:性味甘、平、無毒,入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補中益氣、縮小便之功效,能治療胃寒痛、氣虛自汗、勞動後氣短乏力等症狀。糯米性偏黏滯,較難於消化,所以小孩或病人宜慎用,少量溫熱的食用是最易吸收的方式。
檸檬:味酸、微甘,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之功效。但檸檬不適合直接食用,用來配菜、榨汁稀釋較為宜。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以及患有牙病、糖尿病者需謹慎食用。
茄子:味甘性涼,無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的作用。脾胃虛寒或容易拉肚子的人則不宜多食。

處暑(國曆8月22日~24日)
處暑一聲雷、秋里大雨來、粒粒皆是米
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分為三候:初候「鷹乃祭鳥」,老鷹開始大量捕殺鳥禽;二候「天地始肅」,萬物凋零,天地間充滿開始肅殺之氣;三候「禾乃登」,穀物也在這個時候成熟,準備收成。
處暑,指夏天暑氣的終結。但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天氣炎熱依舊,通常要到國曆十月、十一月才會慢慢緩和些,不過秋天主「燥」,處暑的氣候已經不如小暑、大暑那般濕熱,反而是高溫且乾燥,炎熱的感覺更加強烈,台灣俗諺常說「處暑處暑,曝死老鼠」、「秋老虎,毒過虎」,可見入秋時的暑熱,猛烈地有如老虎一般,這就是「秋老虎」的由來。處暑也是颱風最頻繁侵擾台灣的時節,颱風來襲之前天空總會出現紅紅的雲,外出遠行要特別小心安全。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金針花:性平和微涼,可以利水除濕、止渴除煩,《神農本草經》中還說能「令心好歡樂無憂」,故民間也稱忘憂草,在容易讓人心情浮動的燥熱天氣裡也是個不錯的好食材喔!
水梨:《本草備要》中記載「梨,甘微酸寒,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處暑炎熱而且乾燥,適量吃點水梨可以退火又潤燥,量不宜過多,以免脾胃太寒冷而拉肚子。
荔枝:《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荔枝具有「通神益智,填精充液,滋心營,養肝血」等功效,不過氣味純陽,李時珍說「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表示荔枝容易上火,切忌過量。

白露(國曆9月7日~9日)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白露分為三候:初候「鴻雁來」,雁鳥自北方飛到南方;二候「玄鳥歸」,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三候「群鳥養羞」鳥類開始儲藏糧食準備過冬。
進入白露後,夜間氣溫降低,日夜溫差變大,清晨時容易在葉片上看見露珠。在台灣,秋天的第一道鋒面常會在白露報到,隨著東北季風慢慢增強,全台降雨地區會漸漸由中南部轉向北部、東北部,天氣開始微有涼意,尤其是日夜溫差大,所以俗諺常說「白露勿露身」,叮嚀大家早晚出門要多添件衣服,以防著涼感冒。
白露天氣轉涼,自然界的生物會開始儲存養分,做為明年春天時生長的能量,所以中醫認為白露後是服用轉骨方的好時機,可以為孩子的成長儲備養分。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秋葵:很適合在這個時節食用,因為秋天主燥,秋葵性偏涼,且有豐富的黏液質,可潤燥、護胃。
芋頭:其澱粉及纖維量豐富,促進腸胃蠕動效果顯著,不過需要注意生芋頭是有小毒的,現代研究發現生芋頭乳狀液中有些成分易引起局部皮膚過敏,可用薑汁擦拭來緩解。
蘑菇:性甘涼,開胃化痰,味道十分鮮美,是初秋時節的好食材,菇類在中醫是屬於「發物」,吃太多會引起上火、發瘡、過敏或令舊疾復發等不適的症狀。

秋分(國曆9月22日~24日)
初侯雷始收聲、次侯蟄蟲坯戶、末侯水始涸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分為三候:初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產生,秋分後換陰氣開始旺盛,所以雷就開始少了;二候「蟄蟲培戶」,天氣變冷,小蟲躲進洞裡,用細土將洞口封住以防寒氣侵入;三候「水始涸」,降雨減少,加上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一些水塘、水池便開始乾涸。
秋分的「分」代表「半」的意思,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 度,直接照射地球赤道,此日24 小時晝夜均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到了秋分的節氣,天氣已經進入至秋季,在這個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該依循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扁豆:性味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之作用。《食療本草》中提到:「患冷氣人勿食。」「冷氣」是指體內氣虛生寒,臟腑被寒氣所困導致的疾病,表現為腹脹、腹痛,手腳冰涼,面色發青,或是怕冷身體打顫,咳嗽聲音嘶啞,關節痠痛等症狀。
南瓜:古人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能量好過冬。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化痰排膿及可增強機體免疫力等功用。
柚子:性味酸、寒,具有潤肺清腸、生津止渴、補血健脾開胃等功能。柚子含豐富維生素C 及膳食纖維。體質偏寒、容易腹瀉的人不宜多食,若是有胃酸過多、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則要少吃。

寒露(國曆10月7日~9日)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鴻雁南遷,仲秋先到的稱為主,季秋後到的稱為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古人觀察到此時天上的雀鳥不見了,而海裡的蛤蜊卻多了,因此認為是雀鳥飛入海中變成了蛤蜊;三候「菊有黃華」,此時正是菊花開放的時節。
在台灣此時白天通常溫度仍偏高,因此日夜溫差大的情況下,早晚宜注意添加衣服,以防受涼。而在台灣諺語有「九月颱,無人知」之說,但若有颱風來襲,往往令人較無防範,而颱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在中醫觀念中,屬於外感六淫中的「風邪」、「濕邪」,風性善行而數變、濕性黏滯易纏綿,所以此時如果不慎受到風邪或寒邪,病程較易變化拖延,不可輕忽。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海帶: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海帶氣味「鹹、寒、無毒」,可治療「水病癭瘤」,指的就是對頸部腫塊有治療的功能;從現代研究的角度來看,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碘,比較適合甲狀腺低下的患者,若是甲狀腺亢進的患者就不適合囉!
核桃:氣味「甘、平、溫、無毒」,可以滋養濡潤肌膚、使毛髮烏黑亮澤;但是提醒核桃偏溫熱,體質容易生痰化熱,不適合吃太多。
香蕉:在中醫屬性分類上,認為香蕉較寒涼,因此在秋天開始轉涼後應少吃,建議飯後食用,減少寒涼對脾胃的刺激。另外,肌肉痠痛或有跌打損傷的患者,也不適合吃太多。

霜降(國曆10月23日或24日)
霜降水泉涸、風緊草木枯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豺狼此時會獵食大量的動物;二候「草木黃落」,植物的葉子紛紛枯黃飄落;三候「蟄蟲咸俯」,昆蟲都潛伏在洞穴過冬。
霜降為秋季最後一個節氣,在北方此時露水會凝結成霜,大自然萬物即將進入蕭澀的冬季。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應,此時當注重保養儲藏精氣,如《黃帝內經》所云:「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霜降之後氣溫降低愈來愈明顯,應注重保暖,預防受寒。《傷寒論》有云:「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即提醒霜降之後易感受寒邪而生病。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玉米: 在《本草綱目》中又做「玉蜀黍」、「玉高粱」,氣味是「甘、平、無毒」,有「調中開胃」的功能,也就是有促進食慾、幫助腸胃道消化的作用。
荸薺:氣味為「甘、微寒、滑、無毒」。適量食用可幫助消化、袪除體內熱氣。但性質偏寒涼,霜降氣候已漸轉為寒冷,建議不可食用太多,以免造成腹部的不適。
蘋果:在《滇南本草》記載「久服輕身延年,黑髮」,具有養生長壽、烏黑毛髮的功用,並且能「通五臟六腑,走十二經絡」,但是也提醒到「小兒不可多食,多食發疳積」,所以,任何食物都應該適時適量的取用,這也是中醫一再強調的中庸之道。

立冬(國曆11月7日或8日)
初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提到:「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這段時間剛入冬,氣候不穩定,溫差變化較大,一不小心寒邪就容易侵入人體,好發呼吸道疾病,因此特別要小心保暖!在台灣,立冬不一定會感到特別寒冷,有時甚至會出現大太陽、溫暖的「小陽春」天氣,民俗上稱農曆十月為陽月、又名小春,故有「十月小陽春」這句俗諺 。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人們經過大半年的辛勞,消耗了許多體力,所以要在冬天進補來恢復元氣。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山藥:性平微溫,能幫助消化,補充體力,很適合用於滋補或食療。
白木耳:是營養豐富的滋補品,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潤腸通便,且富含膠質,作為料理食材,不但能保養肺部及腸胃系統,還可順便潤膚養顏呢!
草莓:冬天到隔年春天是草莓的產季,中醫認為草莓可以潤肺生津,涼血解毒,現代醫學也認為草莓對腸胃道及貧血有滋補的功效,因此,在冬天享受新鮮草莓,不但開心又能養生。

小雪(國曆11 月21日~23日)
虹藏不見、天氣上騰、閉塞而成冬
小雪為冬季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代表天氣在這個節氣裡,已經開始慢慢轉寒,大陸黃河流域已開始下起小量的雪,而台灣氣候較暖和,只有高山才有降雪的可能,但無論高山或平地,皆能感受到愈來愈增強的東北季風。
有句俗諺「月內若霆雷,豬牛飼不肥」是指在這個時節,應該不會打雷,但若聽到雷聲,則代表氣候出現異常現象,可能影響畜牧業及農作物的生長,要特別提高警覺。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栗子:中醫古籍《本草綱目》裡記載:「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可以治療腎虛,腰腿無力,又能顧腸胃,但要注意栗子一次吃太多容易腹脹,食用時要適量且細嚼慢嚥,方能達到保健的效果喔!
芹菜:是高纖維食材,有平肝、鎮靜、利水消腫的功效,現代醫學則認為芹菜對抗癌,降血壓,婦女月經不調有輔助調養的作用,可作為食療的好材料。
洛神花:洛神花素有植物界的紅寶石之稱,現代醫學認為洛神花有調整血脂及維護肝臟的作用,中醫典籍對洛神的記載不多,屬民間草藥,但其熬煮後有微酸味,被認為有生津止渴功效。

大雪(國曆12月6日~8日)
鶡旦不鳴、虎始交、荔挺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雪在此時轉大故名大雪。台灣平地較難見到大雪紛飛,但因為有東北季風和來自大陸的冷氣團,夾帶豐沛的水氣南下,所以台灣高山區、北部及東北部地區會有長久的雨季。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猴頭菇:素來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為中國四大名菜,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素中葷」之美名,在中醫而言,《中國藥用真菌》:「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利五臟、助消化、滋補身體」。主治體虛乏力、消化不良、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筋骨較差的患者,不宜多吃香菇類的食物,骨頭就如同木頭一般,香菇菌絲會撐破木頭發芽生長,香菇類的食物也可能讓筋骨痠痛加重。
白蘿蔔:別名「萊菔」,日本人叫「大根」,台灣人俗稱「菜頭」。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是指蘿蔔和薑有較高的食療價值。白蘿蔔性味甘辛微涼,寬中化痰,散瘀消食。蘿蔔的種子是常用的中藥,又名萊菔子,可以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值得注意的是蘿蔔會化氣,服用人參類溫補藥時忌食本品,以免影響補藥的功效。白蘿蔔屬於涼性食材,脾胃較虛寒者不宜多吃以免會有腹瀉現象。
大白菜:又名「包心白菜」。在《本草綱目拾遺》提到:「白菜汁,甘溫無毒,利腸胃,除胸煩,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嗽」。冬季是其盛產期,冬天想要吃火鍋進補,白菜會是個很適合的食材。但大白菜性偏寒涼,體寒怕冷、胃寒腹痛、腹瀉的人不可多吃。

冬至(國曆12月21 日~23日)
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時陰極之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俗諺「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漸強,從這天起白晝漸長,周圓復始,代表下一個循環的開始。中國北方有在這天吃餃子、餛飩,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台灣有句俗諺:「冬至圓仔食落加一歲」,是指冬至為古代之過年,吃過冬至湯圓即算添一歲。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老薑:又叫薑母,俗語說:「薑是老的辣」,只要是栽植滿10 個月,莖肉縮瘦,外皮粗厚,汁少辣味強,其驅風、暖胃的能力較嫩薑強。一般而言,嫩薑開胃,老薑回陽,其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解表散寒、溫中健胃止嘔、化痰止咳,可解魚蟹毒。不過對於容易嘴破、喉嚨痛、冒痘痘、胃潰瘍等病症的民眾則不宜多食。
香菇:在中藥典籍紀載:「性甘味平,入肝、脾、胃經,扶正補虛,健脾開胃」,古人常用來進補用,也是茹素者常用的食物。但香菇是高普林食物,有些人體質特殊,多食香菇容易造成尿酸堆積形成痛風。
黑木耳:中醫理論認為色黑入腎,黑木耳是一道適合冬天滋陰養腎的食材,具有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隨息居飲食譜》載:「補氣耐飢,活血。」,其本身具有抗凝血的作用,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但也因黑木耳具有抗凝血功效,凝血功能不佳,手術前後或女性月經期間不宜食用。

●小寒(國曆1月5日~7日)
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鴝
根據中國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而中醫定義的寒邪,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俗話說「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是故在這個節氣若能寒得剛剛好,勿傷其陽,冬主收藏,隔年的春天,陽氣便會以更具彈性的狀態散發出來。在這個節氣裡,除了使用當季食材外,更重要的是該以溫熱的烹飪方式呈現,不宜冰冷。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山茼蒿:味辛,平,無毒,最早出現在唐朝的文獻,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在《得配本草》有提到,泄瀉者禁用,與其容易滑腸有關。
番茄:最早是在祕魯被栽種,而後才傳到東方,而番茄所富含的茄紅素,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但番茄通常被歸類為寒性水果,在冬天建議煮熟之後再吃,較有助於身體的陽氣。
馬鈴薯:味甘,性平,和胃健中,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且具備許多其他種類的營養素,相當適合在寒冷的節氣當中作為能量補充的選擇。

●大寒‧ 國曆1月19日~21日)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在寒冷的季節裡,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更容易病情加重,中風患者增多,這便是「血遇寒則凝」的概念。在這個季節裡,宜補充具有益腎、強腎之功的藥物,再加上一些溫性的食物也有助於舒緩陰寒之氣。
◎中醫師推薦養生食材
芥菜:利肺豁痰、消腫散結,主治寒飲咳嗽、痰滯氣逆、胸膈滿悶、淋症、牙齦腫爛、乳癰、痔腫、凍瘡。現代研究顯示有改善消化且有助於脂肪的代謝。
甘藷:始記載在《本草綱目》,味甘,性平,和血補中、寬腸通便,主脾虛氣弱、腎陰不足諸證。類似馬鈴薯,可以提供大量的熱能且具備多種營養素。
黑芝麻:又名胡麻、油麻、巨勝,味甘,性平,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用於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鬚髮早白,病後脫髮,腸燥便秘,是補腎常用用藥,常搭配桃核、腰果、杏仁、鹹蛋黃等等合併作為食療。